找到相关内容1706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瑜伽行派简介

    类八瑜伽行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──所转变显现出来的(“内识生时,似外境现”),所谓“万法唯识”、“三界唯心”。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:①前──眼识、耳识、舌识、鼻识、身识、意识。它们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,前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脏)为其活动的根据,并以相应的、幻现的外境(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为其认识的对象;②第七──...

    黄心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0767075.html
  • 佛教认识论

    处”是生长的意思,生长即指识的生长。十二处是认识能力的十二个根据,由所依的六根和所缘的境而分别相应地产生“”,此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以上六根、境、合称“十八界”。佛教认为,十八界...机能(根)、客观的对象(境)和主观的认识()。在这里,六根六是内在因素,境是外在因素,内在的即主观的,外在的即客观的。但从根本上说,佛教讲“缘起性空”,无论人类个体或外界的其他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5469837.html
  • 奘译《大乘成业论》——赖耶缘起业感流转说的建立

    阿赖耶识是有因故。如说不死不生,或由有分、或由反缘而死,由异熟意识界而生。如是等引发者,唯是意识。故作是说:五于法无所了知,唯所引发;意界亦尔。唯等寻求,见唯嘱照;等贯彻者,得决,定智;安立是能语分别。识唯能随起威仪,不能受善、不善业道,不能入定,不能出定。势用,一切皆能起作。由能引发;从睡而觉。由势用故,观所梦事。如是等分别说部,亦说此名有分。  《摄论(无性)释》关于有分的说明,被玄奘...

    王联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2561684.html
  • 念佛持名微妙

    念佛而无妄,念念想继。念佛法门专持阿弥陀佛圣号正是第一义空。第一义空,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之谓也。念佛名号念去,正是名号不空,而能空我人之六根。尘、,就是空而不空。虽然念佛能空我人六根、尘、,...六根、无尘、无的境界(程度),只要念佛无妄念,必然无执著,不住内六根、外尘、中,十八界空也。念佛持名也可以达到五蕴皆空,外空境,内空受想行识等法,就是空色心二法了。空五阴其它法门全仗自力,...

    西归子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242123264.html
  • 唯识学中的功能性种子与经验知识性种子

    活动时出现的心所,被称为遍行心所。遍行心所有五种:触,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。其中,想、受、思,大体相当于现代心理学说的知、情、意。或者,完整地说:与想心所形成了认知功能,与受心所形成了情绪情感功能,与思心所形成了意向意志功能。①因此,对认知活动来说,想心所是关键。《成唯识论》指出:“想谓于境取像为性。”这是说,想的本性是“于境取像”,即在认识对象上认取其影像。如以与眼识共同生起的想心所为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3841552.html
  • 无 念

    把心安住在所缘对象,停止六根对境的无限制飘泊、思虑。停止思虑,心中自然无念,所以无念可含摄在八正道的正念中。当然无念与无正念完全不同。   《相应部》〈入处相应〉佛说:“不思量一切(六根.境.),不思量有一切,不因一切而思量,不思量一切为我有。若无如是思量,而对世不执著一物,不执著则不爱慕,不爱慕而独证涅槃。”(S.35.30.) 佛陀开示婆希见只是见,闻、觉(嗅.尝.触)、知()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952422.html
  • 《圆觉经·清净慧章》别记

    特出新义,以饷大众。初句不起妄念者,若就思惟心言之,则与下句不能联合。当知妄念即是第七,随缘执我,便成非量,一切时不起,则七转成平等性智矣!第二句之妄心,识思惟心也。七之根,根既平等,则依根所发之必无我执,是名妙观察智。   何须息灭?如永嘉答六祖云:“分别亦非意”,深契六祖之道也。第三句住妄想境,前五也。五根对境而有五,唯是现量,因有同时意识为缘,则成比量而现量隐,故名加了知...

    杨仁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2053276.html
  • 转五蕴成五分法身

    犯。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也。(身三者。杀盗淫也。口四者。妄言。绮语。恶口。两舌也。)二转受蕴成定身受蕴者。即领纳尘积聚之名。定即正定也。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。则根尘泯净。离诸散乱。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。(识者。眼识。耳识。鼻识。舌识。身识。意识也。尘者。色尘。声尘。香尘。味尘。触尘。法尘也。无漏者。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)三转想蕴成慧身想蕴者。即意识思想尘积聚之名。慧即智慧也。谓众生若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5062087.html
  • 唯识学讲义

    意义 第四节 关于颂文讲解的顺序  第二篇 顺转杂染分 第一章 前 第一节 意识manovijn~a^nam 第二节 ...  目 录 唯识(百法、八)基本述义   总 序 朗宇 序 周贵华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总说唯识 第一节 ...

    释正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3768533.html
  • 问:“七情六欲”指的是什么?

    医家的七情: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。 六欲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 佛说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 产生尘 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 故有七情 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 佛学大词典》七情,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: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。六欲,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,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种欲望:色欲、形貌欲、威仪欲、言语音声欲、细滑欲、人相欲;或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50178178.html